2025年5月15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人类发展观“术语的革命”(深入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纵横谈)
日期:2025-07-13 23:38:14

  习指出◆★:“2002年我在福建担任省长时就提出福建要建成中国第一个生态省★◆■★◆◆。到浙江工作后◆★★,2005年我又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这已成为中国人民的共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之所以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根本就在于这一重要理念以“两个结合”的鲜明特质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深厚的生态文化基因之中,与时俱进地彰显出时代价值★★★◆★。同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人与自然、生态与经济、发展和保护辩证统一的基本内涵实现了对西方传统发展范式的历史性超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生态文明思想的原创性★■■◆★、标识性概念,是“两个结合■★★”的结晶和典范■★。探求这一重要理念的形成发展历程和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科学理解其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对西方传统发展范式的超越和革新,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植根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气派的科学理念;有助于以原创性◆◆、标识性概念形成的“术语的革命”为内核★◆★,自觉以习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建构中国自主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有助于以中国智慧、中国方案重构全球可持续发展话语体系、实践体系,推动共建清洁、美丽、可持续的世界。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指出:“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当人类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是慷慨的★◆■◆◆◆;当人类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也是无情的。”从原始社会的“自然崇拜◆■★■◆◆”到农业文明的“有限改造”、工业文明的★★★★“征服自然◆■★■★”◆■■■★◆,再到生态文明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对自然生态的认知经历了螺旋式上升过程。在人类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曾经历过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增长的阶段★■◆■◆。英国作为世界上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因对煤炭等资源的大量需求导致了持续百余年的严重环境污染问题。直到20世纪50年代,还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同一时期,日本发生了被称为★◆◆“水俣病事件◆■”的严重环境污染事件■★■◆。在我国,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地区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增长,盲目发展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这些教训都警示我们■◆★■◆◆,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一旦遭到破坏,将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从根本上实现了从■◆■■“征服自然◆◆★”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转变■■,强调始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走绿色发展的现代化之路◆◆◆。习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这是对我们自己负责,也是对世界负责◆◆★★◆。◆★”西方现代化之路充满破坏性◆★★◆、掠夺性和转嫁性,背后隐藏着残酷的剥削和全球范围的结构性不平等。西方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发展方式■★■◆,是资本逻辑主导下“人类中心主义”的必然产物,通过掠夺自然和转嫁成本实现自身现代化,导致全球生态危机与发展失衡。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长期陷于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二元对立的困境,无论是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的悲观预言,还是传统发展模式“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径依赖,都未能跳出静态模型的机械性局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仅解决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对立◆◆,而且通过公平分配生态红利■◆■★◆、构建全球生态治理新秩序■★,为人类文明提供了发展与保护协同◆■■■★★、效率与公平统一的新选项,是对工业文明弊端的系统性摒弃。这一理念的实践,不仅是发展方式的转变★◆◆,更是文明形态的升级■◆■,将引领人类走向绿色发展的现代化之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孕育发展。“绿水青山”代表生态财富、环境保护,“金山银山■■◆★”代表物质财富、经济发展★■。早在1997年4月,习在福建三明常口村调研时就指出:“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到浙江工作后★■■,习在《环境保护要靠自觉自为》一文中指出◆■,“只要金山银山★■,不管绿水青山”,实则是“吃了祖宗饭,断了子孙路”。2004年7月,习在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现场会上指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作为一项◆■★■◆★“生态工程◆■■★★”,是推动生态省建设的有效载体■◆■■,既保护了■◆“绿水青山”,又带来了“金山银山★◆■★★”。这些都表明,习早在地方工作期间◆◆■■,就提出了◆★“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等概念范畴■★◆,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考和实践智慧。从术语的表达上看,山水意象一直体现了中华先贤对自然的审美和认知,如“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白云黄鹤自来去★◆★★■★,绿水青山无古今■■★”等诗句■★◆◆◆,表达了中国古人对自然的热爱◆★■★◆、敬畏与赞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语境之中,是在中华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凝聚着东方智慧的精神财富。

  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

  正确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西方经济学◆■★★“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认为,环境污染会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由低趋高◆◆★★◆■,到达某个临界点后又会由高趋低,环境得到改善和恢复★◆★★★,形成倒U形曲线■■★■◆。从实践上看★★■◆■■,这种理论具有误导性,似乎只要等到拐点,环境自然就会改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从根本上打破了发展和保护割裂的错误认知,从本体论层面突破了传统发展观念中生态与经济“二元对立”的思维局限,打破了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径依赖。这一重要理念所蕴含的自然价值观将生态环境从◆■■★★★“发展成本”转化为“发展资本”◆■★,实现了自然系统价值论的重大突破;绿色生产力观将生态因素从外部约束转化为内部动力,把生态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纳入社会再生产体系,是人类生产力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在发展与保护的对立统一中确立◆◆◆★★■“生态优先”的价值抉择,重新排序了发展优先级★★◆◆◆,构成全新的发展经济学◆■◆◆■★。

  习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战略家、思想家的非凡智慧,既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工业文明“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原有的循环和平衡,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又提出了“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等科学论断,这在人类生产力思想史上还是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价值论、劳动价值论、生产力理论在21世纪的创造性发展。

  引领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变革。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生物物种减少等问题仍然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传统西方生态治理范式的局限性更加凸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生态价值内生化、增长范式协同化、治理模式系统化,构建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发展哲学、新发展经济学,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念遵循和可行路径。新时代中国通过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等倡议主张,深刻影响了全球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议程◆★,彰显了中国作为全球绿色转型引领者与负责任大国的制度自信和国际担当■★★。我们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术语革命”为内核,建构中国自主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全面推进习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传播,建构和引领全球绿色发展话语体系◆■,科学回答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世界的时代之问、世界之问。

  习指出★■■■:“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现代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总趋势,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表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理论遵循和实践指南。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现了对西方传统发展范式的超越■◆■。人类文明发展史■■■★,本质上也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史■★■■。西方生态话语体系建立在主客二分的哲学基础之上。如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确立了主体(人)与客体(自然)的严格区分,弗朗西斯·培根主张科学知识应服务于人类对自然的征服等,使人类中心主义★◆、理性至上和机械自然观成为西方工业文明的价值基础。近现代以来,西方主流经济学始终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目标■■,将生态环境视为生产力的外部条件而非内在要素。从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到索洛增长模型◆◆■◆★,都未将自然资本纳入生产函数的核心考量,这种理论缺陷一定程度上导致了20世纪◆■★◆★“公地悲剧”的蔓延★■。尽管新古典经济学试图通过“外部性理论■◆★■★★”修正市场失灵,但始终未能真正解决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矛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继承发展、对西方传统发展范式的超越革新

  习指出:★★◆★★■“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永恒课题。”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科学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深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是对工业文明以来人类生产力增长与生态危机加剧这一发展与保护关系失衡的协调和重构,破解了发展和保护的◆■■★◆■“二元悖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主流及其所蕴含的“天人合一”“与天地参”★■“道法自然◆★★”等理念◆◆◆★■■,无不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宇宙观、自然观以及处理天地■◆★★、天人关系的独特方法。可以说,中华文明向来强调和主张“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将天地人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思维传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丰富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理论内涵和实践应用上不断丰富和完善。党的十九大首次将◆■■◆★◆“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入大会报告,并将其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的主要内容。同时,党的十九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写入党章,标志着这一重要理念正式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建设生态文明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2018年5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正式确立习生态文明思想。习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释了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六项原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其中之一,得到了更为深入的阐发★◆◆★。2021年11月,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党将“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入《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意义重大而深远。我们党不断深化对习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地位和重大意义的认识,同时注重持续深化包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内的“术语的革命”,以原创性、标识性概念为基底,筑牢习生态文明思想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大厦。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又不否定人类合理利用自然的权利◆◆■★,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架起了桥梁,实现了“道”与“器”的统一★◆◆★★★,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生命力,显示出与时俱进的创造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正式提出。2005年8月15日,习到浙江安吉余村考察调研,以充满前瞻性的战略眼光,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对当时余村关停污染环境的矿山,开始搞生态旅游的做法表示肯定,指出“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05年8月24日,习在《浙江日报》发表《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一文,深刻阐述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关系■■★,从战略高度指明了绿色变革的发展路径■■★,强调“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2006年3月,习在《从★★■“两座山”看生态环境》中进一步指出,★■■“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要★■■◆◆■‘两座山★★★’: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并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观念不断进步、人与自然关系不断调整的角度,提出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关系认识的◆★★■“三个阶段”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正式提出,充分体现了习对保护与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深邃思考★■■,对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问题的高瞻远瞩和坚持真理的崇高精神境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实践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马克思主义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强调自然优先于人类★◆、人来源于自然■★★、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同时指出现实的自然界是人类的自然界◆◆,人通过“劳动■■★◆◆”的中介同自然构成相互作用的整体。毫无疑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彰显了人与自然、保护与发展的辩证统一◆★★★。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内在的人与自然物质变换存在无法弥补的裂缝,批判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可调和性以及资本主义对自然的掠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超越机械论的客体化思维★★◆★,赋予自然主体性价值,在价值重构上强调自然价值是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生态优先基础上的生态价值转化理论;在增长理念和方式上,矫正西方增长理论的★■◆◆“生态盲视”,注重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协同性◆■,形成了基于生态内生动力的增长论;摒弃■★◆★★“市场万能论◆◆★”,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治理体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通过制度创新实现系统性变革,开创了人与自然、保护与发展关系表达的全新范式。

  习指出◆■◆★★:■■◆“我对生态环境工作历来看得很重。在正定■★、厦门、宁德、福建★■◆◆、浙江、上海等地工作期间★★★◆■,都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大工作来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孕育、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地方经验总结、概念范畴提出、哲学理念升华的发展历程。